news
Zgzhonghao
行業新聞>>
優化全市產業結構,成都出臺行動方案和政策措施
發布日期:2022/05/20 作者: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 瀏覽:次
成都市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
為深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發〔2021〕36號)和《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國發〔2021〕23號),全面貫徹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精神,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制定并印發了《成都市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提出,目標到2025年,全市產業結構更優、發展質效更高,高技術制造業營業收入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42%,制造業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較2020年提升25%;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現代服務業比重達到50%以上、占GDP比重達到35%。產業綠色競爭力持續提升,聚焦光伏、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氫能、儲能等細分領域建圈強鏈取得顯著成效,綠色低碳優勢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以上;全市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0%以上,萬元GDP用水量降低至24立方米,單位GDP能耗降低水平、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水平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以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抓手促進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產業空間布局持續優化,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承載過多、城市新區帶動能力不強、郊區新城產業人口承載力不強等問題得到緩解,城市宜業宜居度和治理能力明顯提高,形成一批典型經驗和制度成果。
《行動方案》圍繞壯大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培育城市產業新增長點提出5項重點任務:
1.持續做強光伏產業。依托淮州新城、雙流航空經濟區等核心承載地,以通威太陽能等鏈主企業為牽引,穩步擴大光伏產業規模,實施精準招商補齊產業鏈短板,構建“光儲用”高端產業鏈條。加快建設以成都為核心的光伏高端能源裝備引領區,推動成(都)樂(山)眉(山)晶硅光伏產業一體化發展。到2025年,力爭全市光伏產業總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頭部企業。
2.積極發展鋰電產業。以中航鋰電、億緯鋰能、巴莫科技、寧德時代、蜂巢能源、格力鈦等鋰電產業重大項目為牽引,持續延展產業鏈條、做大產業規模,做強正負極材料環節,招引電解液、鋁箔等關鍵環節頭部企業,實現鋰電主輔料均衡協調發展。在上游電池材料環節加快招引重點隔膜企業,在中游電池及系統環節加快招引鏈主企業,加大動力鋰電池裝機推廣和儲能鋰電池示范應用。到2025年,力爭鋰電產業總產值達1000億元。
3.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開展“鏈主”精準招引工作,加大對汽車頭部企業的招引力度,提升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水平;圍繞整車和零部件龍頭,梳理形成5+2零件供應商清單,重點招引“三電系統”、智能系統等“專精特新”企業。加強與重慶市聯動協作,協同布局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及服務網絡,構建成渝“電走廊”;協同發展氫燃料汽車,構建成渝“氫走廊”;爭創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構建成渝“智行走廊”。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換電模式和動力電池回收利用。
4.加速氫能商用化產業化進程。整合天府實驗室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創新資源,采用“揭榜掛帥”等方式推動氫能技術攻關,拓展豐富運用場景,加速氫能商用進程。以成都綠色氫能產業功能區、成都高分子新材料產業功能區等為核心承載地,加強區域協同,大力發展電解水制氫;重點依托四川華能、東方電氣等企業,加快氫能制備、儲運、加注環節產業化進程,全面推動氫能在工業、交通、大功率儲能等領域應用,打造品牌突出、體系完善、技術領先的氫能全產業鏈。到2025年,氫能高端裝備產業實現自主化、集群化,氫能產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
5.培育發展新型儲能產業。著眼打通超大城市電池生產、使用、儲存、回收利用產業循環,大力培育新型儲能產業鏈。依托淮州新城、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四川天府新區半導體材料產業功能區等承載地,重點發展動力及儲能電池材料、電芯、模組、PACK、BMS、儲能研發和制造,提升在蓉企業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實施動力電池回收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監管體系,推進標準化電池箱、模塊化電池以及相關接口形成行業通用標準,布局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開展電池回收管理工作。
此外,《行動方案》還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提出14項重點任務。
成都市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措施
為推動《中共成都市委關于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優化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定》(成委發〔2022〕2號)落地落實,制定本政策措施。
1.育強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鏈主。對國內外行業龍頭、“專精特新”、核心配套企業,在蓉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0億元以上的新建項目,按照固定資產投資補貼總額市級分擔35%—50%比例給予支持,用于推進項目落地。
2.設立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基金。支持市屬國有企業與央企等建立100億元綠色低碳產業基金,鼓勵“鏈主”企業和相關企業參與設立專項基金,投資并購產業鏈上下游戰略性項目。選取一批高成長性優質企業,在企業自愿的基礎上給予資本金注入支持。
3.支持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攻關。采取“揭榜掛帥”方式,實施重點“卡脖子”技術攻關和重大技術裝備研發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對揭榜項目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對企業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項目,按要求給予研發經費匹配。
4.支持碳中和服務業加快發展。鼓勵產業園區及功能區開展第三方減污降碳環境綜合治理,對符合要求的按照年度合同金額的5%給予最高200萬元獎補。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專業機構、行業協會共建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優先納入成都市生產性服務業十大優秀平臺評選范圍,對具有明顯公共屬性的平臺按投入金額的30%給予最高500萬元的補助。
5.支持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支持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爭創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給予20萬元資助資金。每年遴選一批重點產業鏈領軍人才,提供30萬元資助資金。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實施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助。支持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轉化,對技術交易輸出方、吸納方及中介方分別按技術合同實際成交額的3%、4%、3%,一次性給予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50萬、100萬、50萬元資助,每個單位單一年度不超過300萬元資助。
6.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實施“成都服務”品牌培育計劃,聚焦重點產業鏈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三年遴選30戶領軍型企業、60戶創新型企業,首次入選的分別給予200萬元、100萬元獎勵并授牌;遴選600家成長型企業,發布名單支持企業加快發展。對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型、創新型生產性服務業企業,落實相關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支持重點產業鏈組建產業聯盟,對經市級相關部門認可的產業聯盟每年給予不高于100萬元的運營補貼。
7.支持數字賦能產業發展。支持企業自主投資建設數據服務平臺、產業鏈網絡化協同平臺并開放共享,對外服務企業數達到200家(含)以上的,按照企業對該項目投資額的20%,給予企業最高300萬元的補助。支持企業在生產經營各環節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可按企業投入的15%—20%給予最高500萬元的補貼。
8.支持打造綠色產業載體。實施綠色低碳園區示范工程,采取“賽馬制”確定6個重點產業園區,市級財政連續3年累計給予最高1億元支持,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按規定給予新增政府債券重點支持。實施綠色制造提升行動,對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綠色設計產品建設,給予最高100萬元補助。
9.支持資源循環利用。推動再生資源“收儲運用”機制創新,支持廢舊(鋰)電池、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棄物循環再利用等項目建設。大力支持國家級和省級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探索建立再生資源區域交易中心,鼓勵再生資源產業集聚發展,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10.支持中心城區提升產業質效。加大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疏解力度,優先保障用地,并從市級先進制造業發展專項資金、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中給予補貼?!膀v籠換鳥”發展樓宇經濟、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對企業自主改造項目收取的報建費,按50%返還項目所在地政府;支持服務業項目盤活存量用地,利用存量土地實施再開發并整體持有物業的省、市重點項目,按規定給予相關政策支持。
11.支持城市新區提升產業集聚輻射能力。支持四川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成都高新區用好用足國家、省支持政策,強化市級配套。支持城市新區聯動其他區域構建“創新+孵化”“總部+基地”“研發+制造”等產業互動發展模式,并在項目用地、財政資金、市級產業基金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
12.支持郊區新城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市級層面在郊區新城加強統籌布局重大基礎設施、重大功能平臺,積極爭取納入省重點項目、優先納入市重點項目,匹配用地、資金等資源要素。支持郊區市縣與全市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聯動,通過聯辦、共建、托管、直屬等多種方式,補齊教育、醫療、文體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